ICS 13.020.30 Z04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325—2013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评价方法 2013 - 02 - 20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 - 05 - 20 实施 发 布 DB35/T 1325—2013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珠华、暨卫东、王颢、林辉、任保卫、魏姗姗。 I DB35/T 1325—2013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评价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术语和定义、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 域水环境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的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7-1997 海水水质标准 GB/T 475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6920-1986 水质 pH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 GB/T 7466-1987 水质 总铬测定 GB/T 7467-1987 水质 六价铬的测定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T 7469-1987 水质 总汞的测定 高锰酸钾-过硫酸钾消解法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 7470-1987 水质 铅的测定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 7471-1987 水质 镉的测定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 7472-1987 水质 锌的测定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GB/T 7475-1987 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7485-1987 水质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1893-1989 水质 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T 11900-1989 水质 痕量砷的测定 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1901-1989 水质 悬浮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T 11910-1989 水质 镍的测定 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 GB/T 11912-1989 水质 镍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1914-1989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盐法 GB/T 12763.2 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GB/T 13195-1991 水质 水温的测定 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 GB/T 16489-1996 水质 硫化物的测定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GB/T 17108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 GB 17378.1 海洋监测规范 第1部分:总则 GB 17378.2 海洋监测规范 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 17378.3 海洋监测规范 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 17378.4 海洋监测规范 第4部分:海水分析 1 DB35/T 1325—2013 GB 17378.7 海洋监测规范 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GB/T 26411-2010 海水中16 种多环芳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HJ/T 60-2000 水质 硫化物的测定 碘量法 HJ/T 341-2007 水质 汞的测定 冷原子荧光法(试行) HJ/T 347-2007 水质 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多管发酵法和滤膜法(试行) HJ 478-2009 水质 多环芳烃的测定 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484-2009 水质 氰化物的测定 容量法和分光光度法 HJ 485-2009 水质 铜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分光光度法 HJ 501-2009 水质 总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HJ 502-2009 水质 挥发酚的测定 溴化容量法 HJ 503-2009 水质 挥发酚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HJ 505-2009 水质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 稀释与接种法 HJ 535-2009 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 536-2009 水质 氨氮的测定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HJ 586-2010 水质 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 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 HJ 597-2011 水质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601-2011 水质 甲醛的测定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HJ 636-2012 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HJ 637-2012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 HY/T 076-2005 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陆源入海排污口 land-based sewage outfall to the sea 由陆地直接向海域排放污水的具有专门管网的排放口。 3.2 工业污水入海排污口 industrial sewage outfall to the sea 产污主体为GB/T 4754中规定的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或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的陆源入海排 放口。 3.3 市政污水入海排污口 municipal sewage outfall to the sea 以排放生活和城市综合污水为主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污水排放 口)。 3.4 工业集中区污水入海排污口 industrial area sewage outfall to the sea 2 DB35/T 1325—2013 指汇集工业集中区内工业污水向海域排放的排放口。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 sea area adjacent to land-based sewage outfall 受陆源入海排污口影响海域外缘向排污口一侧的海域。 3.6 海域水质综合类别 seawater quality integrity level of the area 对于一个给定的海域,根据海域内各站点的水质分布状况,按照一定统计分类方法所确定的该海域 的总体水质类别。 4 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水环境监测 4.1 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 排污口监测站位布设和采样方式应符合HY/T 076-2005的要求。监测分析方法按照附录B规定方法执 行。监测内容按排污口分为三类: a) 市政排污口:总氮、氨氮、总磷、CODCr、石油类、粪大肠菌群等。 b) 工业排污口:根据不同类型的工业排污口,按照附录 A 选择监测项目。 c) 工业集中区排污口:根据工业区内主要的工业类型,按照附录 A 选择监测项目。 4.2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监测 4.2.1 监测站位布设 监测站位的布设应考虑到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敏感区和保护目标,还应考虑排污口污水扩散影响范 围,一般在距入海排污口3 km范围内。 监测站位的布设一般以入海排污口为中心,以扇形(排污口靠岸)或者矩形(排污口离岸)进行断 面和站位布设,并遵循近密远疏的原则。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3 km范围内全部为同一海洋功能区,则在 功能区内均匀布设监测站位,数量一般不少于7个,其中1个设在距排污口最近的海域,1个作为对照站 设在距入海排污口3 km(由排污口垂直岸线向外海延伸)以外的海域。监测站位布设还需要考虑到所有的 功能区、敏感区、保护目标。 4.2.2 监测内容 监测项目分为常规项目和特征项目,其中常规项目是每个排污口邻近海域均要监测的项目,特征项 目是根据排污口类型而设置的必测项目。 常规项目:水温、盐度、pH、溶解氧、CODMn、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活性磷酸盐、石 油类。 特征项目:按照附录A设置。 4.2.3 监测时期及频率 监测时期与排污口监测时期同步,具体时间视排污状况而定,在低平潮期监测。监测频率每年不少 于4次。 4.2.4 监测分析方法及其它 3 DB35/T 1325—2013 采样方法、监测分析方法、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应符合GB 17378.1~GB 17378.7的要求。监测分析 方法按照附录C规定方法执行。 5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 5.1 陆源入海排污口状况评价 陆源入海排污口状况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执行GB 8978-1996或相应的国家、行业排放标准和地 方排放标准。凡有设计排放标准的入海污水,采用设计排放标准进行评价。三类或劣于三类水质海洋功 能区,污水排放执行二级标准;不低于三类水质海洋功能区,执行一级标准。污染指数大于1的污染物 确定为超标污染物。 a) 排污口单因子评价的污染指数按公式(1)计算: Pi=Ci / Csi .........................................................................(1) 式中: Pi —— i 污染物的污染指数; Ci —— i 污染物的浓度(mg ∕ L); Csi —— i 污染物的污水排放标准(mg ∕ L)。 b) pH污染指数按公式(2)、公式(3)计算: PpH = | pH − pH sm | .................................................................... (2) DS 其中: pH sm = pH su + pH sd pH su − pH sd , DS = .......................................(3) 2 2 式中: PpH —— pH 的污染指数; pH —— pH 的实测值; pHsm —— pH 标准值上下限之和的中间值; DS —— pH 标准值上下限之差的中间值; pHsu —— pH 标准值上限; pHsd —— pH 标准值下限。 5.2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5.2.1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因子 a) 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应根据 GB/T 17108 对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洋功能区的 水质类别要求加以判定。对于包含多个海洋功能区的邻近海域,水质评价标准应采用监测范围内要 求最优的水质标准。 b) 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的评价因子,包括 GB 3097-1997 及相关标准规定的所有监测项目。 5.2.2 单个监测站位水质类别 单个监测站位水质类别的判
DB35-T 1325-2013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评价方法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14:04:52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