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标准网
ICS 03.160 A 00 DB51 四 川 省 地 方 标 准 DB51/T 1626—2013 政务服务中心 网络与信息安全 2013 - 11 - 12 发布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 - 12 - 01 实施 发 布 DB51/T 1626—2013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原则 .............................................................................. 1 3 策略 .............................................................................. 1 4 物理层安全 ........................................................................ 1 5 网络层安全 ........................................................................ 1 6 系统层安全 ........................................................................ 2 7 应用层安全 ........................................................................ 3 8 管理层安全 ........................................................................ 3 9 应急响应计划 ...................................................................... 5 I DB51/T 1626—2013 前 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四川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路、牛建平、岳立、罗光辉、刘志禄、张凯峰、张应杰、罗定兰、杨玲、李 旭峰、周磊。 II DB51/T 1626—2013 政务服务中心 网络与信息安全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政务服务中心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原则、策略和应急响应等。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省、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乡镇 (街道 )便民服务中心可参考本标准执行。 2 原则 全面设计、整体部署、需求主导、重点突出、 灵活配置、动态部署、制度建设、安全培训。 3 内容 安全体系包括管理层安全、物理层安全、网络层安全、系统层安全、应用层安全、响应及备份恢 复等技术层面等。 4 策略 安全管理应符合 ISO/IEC 10181、GB/T 9387.2、GB/T 15278、GB/T 22239-2008 等标准的相关要求, 并符合以下安全策略: a) 重点保障电子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连接和数据交换安全; b) 重点保障电子政务外网和电子政务内网的信息传输和应用安全; c) 重点保障政务服务中心应用软件系统及门户网站等的信息准确性、安全性; d) 满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最低保护要求,即基本安全要求。 5 物理层安全 物理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它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人为操作 失误或错误以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a) 环境安全:对系统所在环境的安全保护,如区域保护和灾难保护。应符合 GB50173、GB2887、 GB9361 等标准的要求; b) 设备安全:主要包括设备的防盗、防毁、防电磁信息辐射泄漏、防止线路截获、抗电磁干扰及 电源保护等以及设备冗余备份; c) 媒体安全:包括媒体数据的安全及媒体本身的安全,为了防止系统中的信息在空间上的扩散, 应在物理上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或干扰扩散出去的空间信号。 6 网络层安全 1 DB51/T 1626—2013 6.1 防火墙 防火墙产品应满足以下条件: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6.2 基于状态检测的分组过滤; 多级的立体访问控制机制; 面向对象的管理机制; 支持多种连接方式,透明、路由; 支持 OSPF、IPX、NETBEUI、SNMP 等协议; 具有双向的地址转换能力; 透明应用代理功能; 一次性口令认证机制; 带宽管理能力; 内置了一定的入侵检测功能或能够与入侵检测设备联动; 远程管理能力; 负载均衡; 支持动态 IP 地址 内嵌 VPN 功能支持; 灵活的审计、日志功能。 入侵检测安全技术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应能满足以下要求: a) 能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实时地、分布协同地全面检测可能的入侵行为; b) 能及时识别各种黑客攻击行为,发现攻击时阻断或弱化攻击行为、并能详细记录,生成入侵检 测报告,及时向管理员报警; c) d) e) f) g) h) i) 6.3 能够按照管理者需要进行多个层次的扫描,按照特定的时间、广度和粒度的需求配置多个扫描; 能够支持大规模并行检测,能够方便地对大的网络同时执行多个检测; 所采用的入侵检测产品和技术不能被绕过或旁路; 检测和扫描行为不能影响正常的网络连接服务和网络的效率; 检测的特征库要全面并能够及时更新; 安全检测策略可由用户自行设定,对检测强度和风险程度进行等级管理,用户可根据不同,需 求选择相应的检测策略; 能够帮助建立安全策略,具有详细的帮助数据库,协助管理员实现网络的安全,并且制定实际 的、可强制执行的网络安全策略。 数据传输安全 为保证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针对使用特定功能如网上办事、网上审批等用户宜采用身份认 证、数字防伪等技术。 7 系统层安全 7.1 2 操作系统安全 DB51/T 1626—2013 操作系统安全管理应从物理安全、登录安全、用户安全、文件系统和打印机安全、注册表安全、 RAS 安全、数据安全、 各应用系统安全等方面制定强化安全措施。 7.2 数据库安全 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具有如下能力: a) b) c) d) e) 8 自主访问控制(DAC):DAC 用来决定用户是否有权访问数据库对象; 验证:保证只有授权的合法用户才能注册和访问; 授权:对不同的用户访问数据库授予不同的权限。 审计:监视各用户对数据库施加的动作,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能提供与安全相关事件的审计 能力, 如试图改变访问控制许可权、试图创建、拷贝、清除或执行数据库; 系统应提供在数据库级和纪录级标识数据库信息的能力。 应用层安全 8.1 身份认证技术 电子政务大厅应设立系统管理人员、信息发布人员、业务办理人员、在线巡查人员等不同的管理 权限,必须有严格的身份认证和权限设置功能,并建立安全责任制度。 对网上办事、网上咨询、网上投诉等服务,应当建立相应的申请人身份认证服务。 8.2 防病毒技术 病毒防范系统由防病毒代理和防病毒服务器端组成,应配置成分布式运行和集中管理。 9 管理层安全 9.1 管理体系 9.1.1 主要内容 四川省政务大厅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教育培训等方 面。 通过组建完整的四川省政务大厅系统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安全管理人员,规划安全策 略、确定安全管理机制、明确安全管理原则和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合理地 协调法律、技术和管理三种因素,实现对系统安全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达到保 障四川省政务大厅系统安全的目的。安全管理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3 DB51/T 1626—2013 图 1 四川省政务大厅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结构 9.1.2 安全管理机构建设 按照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四川省政务大厅系统的安全管理必须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 备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并实行“一把手”责任制,明确主管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各尽其职。其主 要内容包括:各级管理机构的建立;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能、权限划分;人员岗位、数量、职责的确定。 主要组建机构包括: a)安全管理决策机构; b)安全管理日常执行机构; c)安全管理应急响应小组。 9.1.3 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9.1.3.1 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安全人员管理、技术安全管理、场地设施安全管理。 9.1.3.2 安全人员的管理主要包括:人员审查、岗位人选、人员培训、签订保密合同、人员调离等。 9.1.3.3 技术安全管理主要包括:软件管理、设备管理、介质管理、信息管理、技术文档管理、传输 链路和网络互连管理、应急响应计划等技术方面的管理。 9.1.3.4 场地设施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场地管理分类、管理要求、出入控制、电磁波防护、磁场防护、 机房管理制度等。 9.1.4 安全教育和培训 根据用户的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计划及培训方案。为了将安全隐患减少到最低,不仅需 要对安全管理员进行专业性的安全技术培训,还需要加强对一般办公人员的信息安全教育,普及信息 安全基本知识,通过对用户的不断教育和培训,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法制观念和技术 防范水平,确保四川省政务大厅系统网络的安全运行。 9.2 安全人员管理 9.2.1 主要内容 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依靠在各级党政机构工作的人员来具体实施的,他们既是信息系统安全的主体, 也是系统安全管理的对象。所以,要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首先应加强人事安全管理。 安全人员应包括:密钥管理员、系统安全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办公自动化操作人员、安全设备 4 DB51/T 1626—2013 操作员、软硬件维修人员和警卫人员。 其中密钥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系统安全管理员必须由不同人员担当。 9.2.2 人员审查 人员审查必须根据信息系统所规定的安全等级确定审查标准。人员应具有政治可靠、思想进步、 作风正派、技术合格等基本素质。 9.2.3 人员培训 应定期对从事操作和维护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计算机操作维护培训、应用软件 操作培训、

pdf文档 DB51-T 1626 -2013 政务服务中心 网络与信息安全 四川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1-T 1626 -2013 政务服务中心 网络与信息安全 四川省 第 1 页 DB51-T 1626 -2013 政务服务中心 网络与信息安全 四川省 第 2 页 DB51-T 1626 -2013 政务服务中心 网络与信息安全 四川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13:18:42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