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30 保 DB5305 山 市 地 方 标 准 DB 5305/T31—2018 蛋黄果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outeria Campechiana (Kunth) Baehni 2018- 12- 31 发布 保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9- 01- 01 实施 发 布 DB5305/ T31—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惠云、罗心平、宋云连、高贤玉、张翠仙、陈于福、解德宏。 I DB5305/ T31—2018 蛋黄果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蛋黄果栽培的术语和定义、园地选择、园地规划、定植、土壤管理、施肥管理、水分 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保山市蛋黄果栽培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DB5305/T30 蛋黄果育苗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3.1 蛋黄果 蛋黄果(Lucuma nervosa A.DC)为山榄科(Sapotaceae)蛋黄果属(Lucuma)又名:狮头果、蛋果、 桃榄、 仙桃。属多年生常绿木本果树,因果肉酷似煮熟的鸡蛋黄而得名。 4 园地选择 4.1 气候条件 园地冬季绝对低温>0 ℃,平均霜日<5 天。年均温18~24 ℃,年降雨量700~2000 mm,≥10 ℃ 活动积温6500~7800 ℃的地区种植。适宜云南保山及气候相似区域等海拔1200 m以下热区。 4.2 土壤条件 选择土层深厚、无“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源、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地下水位1 m以 下,pH值5.5~6.5。 4.3 立地条件 开阔向阳的山地或丘陵地,坡度小于20 °的山地适宜建园。 5 园地规划 1 DB5305/ T31—2018 5.1 小区划分 2 2 平缓地小区面积宜3~8 hm ,丘陵山地小区面积宜1~2 hm 。坡度大于15 °的山坡地应根据预定株 行距沿等高线开垦台地种植。 5.2 道路规划 中型或大型果园规划主路、支路和小路三级道路,宽分别为6~8 m、4~6 m、1~3 m。小型果园只 规划支路,不设主路和小路。 5.3 排灌系统设置 平地果园设置主排水沟深宽0.7~1.0 m、支排水沟深宽0.5~0.7 m和小排水沟深宽0.3~0.5 m。丘 陵地山地果园设置环山排水沟、台地内缘设横排水沟和纵排水沟,纵水沟尽量利用天然直水沟。在果园 低洼处修筑蓄水池,在每个小区上端修筑一个水肥池,用于蓄水防旱和喷药及沤制水肥用。 6 定植 6.1 定植时间 定植分为春植或秋植,春植时间3~4月,秋植时间9~10月,春植较好,成活率高。 6.2 定植规格 2 株行距为5 m×5 m或5 m×6 m,种植密度为330~400 株/hm 。 6.3 种苗要求 按标准DB5305/T30 2018 附录A三级苗以上执行。 6.4 6.4.1 定植方法 备耕 种植穴规格为长和宽各100 cm,深80~100 cm。在种植前1~2个月进行泥土回填和施基肥。每穴施 腐熟的有机肥30~50kg(有机质的质量分数≥45%(以烘干基计);总养分(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 质量分数≥5.0%(以烘干基计);水分(鲜样)的质量分数≤30%;酸碱度(pH)5.5~8.5;下同)、15% 过磷酸钙0.5~1.0kg,与土混匀填入种植穴,回填土高于地面20~30 cm,待不再下沉时再进行定植。 6.4.2 定植 在定植穴正中挖小坑,苗木解去包扎物,剪除1/2~1/3叶片,放入坑内使苗木嫁接口高于地面10~ 15 cm。回土定植后浇透水在穴的周围做直径80 cm的圆形树盘,盖上黑色地膜,淋水保湿。 7 土壤管理 7.1 扩穴深翻 定植两年后对果园进行扩穴深翻,每年在树冠滴水线外围扩穴,深40~60 cm、宽50 cm的条状沟或 环形沟,结合施肥进行,4~6年逐步完成全园的扩穴深翻改土工作。 2 DB5305/ T31—2018 7.2 杂草管理 7.2.1 树盘内杂草管理 幼年期、成年树树盘应保持清净,清除的杂草可覆盖树盘保水且防止杂草生长。 7.2.2 株行间杂草管理 采用免耕法,杂草长至60~80 cm高时,用割草机进行割草,割草高度离地20 cm,整个雨季割草2~ 3次,进入11 月中下旬后,结合中耕,清除园内全部杂草。 8 施肥管理 8.1 施肥原则 坚持科学配方施肥原则,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有机肥、微生物肥、化学肥相配合。按照 树冠滴水线位置,自东南西北方向,每年施肥2~4次,1~2年轮施树体1周。 8.2 8.2.1 幼树施肥 追肥 定植后待第二次梢萌芽时开始追肥,采用“一梢二肥”即枝梢顶芽萌动时和新梢伸长基本停止时各 施一次。第一年每次每株施复合肥(N:P:K=1:1:1)25~30 g或20%~30%腐熟有机肥兑水15~30 kg。 第二年起施肥量相应提高,均比上年增加50%~100%。 8.3 成年树施肥 蛋黄果结果树全年施肥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即促梢肥(占全年总量60%)、促花肥(占全年总量20%)、 壮果肥(占全年总量20%)。 8.3.1 促梢肥 采果后至萌芽期前施,按照株产80 kg的鲜果施肥有机肥30~50 kg、尿素0.5~1.0 kg,氯化钾0.1~ 0.3 kg,钙镁磷肥0.1~0.3 kg,如果枝梢不能正常抽梢时适当增施复合肥。 8.3.2 促花肥 在花穗抽出时施肥,以促进花芽分化,提高座果率。按照株产80 kg的鲜果施尿素0.1~0.3 kg,氯 化钾0.3~0.8 kg,钙镁磷肥0.3~0.8 kg。 8.3.3 壮果肥 在二次生理落果后,按照株产80 kg的鲜果施肥有机肥20~30 kg、尿素0.1~0.3 kg,氯化钾0.3~ 0.8 kg,钙镁磷肥0.3~0.8 kg,同时,可结合根据树势、结果量进行3~4次根外追肥,如0.2%磷酸二 氢钾+0.1%硼砂。 9 水分管理 9.1 灌水 3 DB5305/ T31—2018 果实成熟期:当年 11 月至来年 3 月和抽稍开花期:果实成熟后的 3~5 个月遇干旱宜及时灌水,灌 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60%~70%,保持土壤湿润。 9.2 排涝 久雨地势低洼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园地应及时排除园内积水。 10 整形修剪 10.1 幼树整形修剪 采用多主枝自然圆头形或多主枝自然半圆头形的树形,在主干高度40~60 cm,选3~4条分布均匀、 o 长势均衡的一级分枝培养成主枝,主枝与主干的夹角以45~60 为宜。在每一主枝距主干30~40 cm处短 截,抽梢后选留向外、位置及长势较好的2~3条二级分枝培养成副主枝。按主枝、副主枝的培养方法依 次培养各级枝组。修剪与整形同步进行,用摘心、短截、疏梢、抹芽等方法抑制枝梢生长和促进分枝, 合理剪除过密枝、荫枝、重叠枝、下垂枝、病虫枝、枯枝等,修剪宜轻,尽量保留可利用的枝梢。 10.2 结果树修剪 主要包括采果后修剪和抽穗前的修剪。用疏删、短截等方法,合理剪除过密枝、荫枝、弱枝、交叉 枝、重叠枝、下垂枝、病虫枝、落花落果枝、枯枝等,尽量保留阳枝、强壮枝及生长良好的水平枝。采 后修后重剪,抽穗前轻剪。 11 花果管理 11.1 疏果 在二次生理落果后,及时疏去畸形果、病虫果、小果等,每个枝条保留3~4 个果。 12 病虫害防治 12.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园内间作和生草栽培;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清洁果园,适期放梢。 12.2 物理机械防治 合理修剪;诱光灯诱杀;果实套袋。 12.3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天敌进行防控。 12.4 化学防治 病虫害防治按照附录 A 执行。 13 采收 4 DB5305/ T31—2018 13.1 采收标准 蛋黄果主要以春梢为结果母枝,果实成熟期不一致,需分批采收。以果皮由青绿色变黄色时采收。 13.2 采收时间 采收时间为11 月下旬至次年3 月上旬。 13.3 采收方法 采果时选择晴天上午露水干后或阴天进行,须留1.5~2.0 cm的果柄,用布或纸巾包裹果柄,防止 果浆流出,把果实放在干净的篮子或塑料筐里,轻拿轻放。雨天、烈日中午不宜采果,采收过程中避免 果实机械损伤和爆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DB5305/ T31—2018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蛋黄果病虫害种类及防治药剂名称 蛋黄果病虫害种类及防治药剂名称见表A.1。 表 A.1 防治对象 蛾类 象甲类 叶甲类 蜡蝉类 蝽类 双翅类 蚧类 蓟马类 炭蛆病 拟盘多毛 孢叶斑病 蛋黄果锈 病 链格孢叶 斑病 蛋黄果病虫害种类及防治药剂名称 危害特征 幼虫危害嫩叶,使叶片成 缺刻、空洞,只剩叶脉 成虫啃食果树嫩叶、幼芽, 严重时仅留下叶脉 成虫取食寄主叶片,将叶 片咬成环形 成虫、若虫吸食果实汁液, 分泌物蜜露聚集在受害部 位,引发煤烟病 成虫、若虫均刺吸嫩梢汁 液,严重影响果树的长势 幼虫蛀食果肉,使果实腐 烂,造成大量落果 成虫、若虫刺吸芽、叶、 果实等汁液,导致畸形果 和受害部位纵裂枯死 成虫、若虫危害嫩叶,致 使其弯曲、皱缩,叶片向 内纵卷并脱落 叶斑多始自叶尖或叶缘, 班中部褐色,边缘深褐色 病斑多发生在叶尖和叶缘 附近,病斑呈三角形、长 方形、菱形或不规则形状 病斑常见于树冠中下部枝 梢,病斑初期灰绿色,近 圆形,其上有橙黄色绒状 物 叶片染病后形成不规则、 大小不相同的长方形病 斑,病斑边缘紫红色,中 间浅褐色 剂型及含量 用药时间 安全间隔 期(天) 90%敌百虫乳油 1000 倍; 2.5 % 高效氯氟氰菊酯 2000 倍 80%敌百虫乳油 1000 倍;50% 马拉硫磷乳油 600 倍 90%敌百虫乳油 1000 倍;48% 乐斯本乳油 1500 倍~2000 倍 幼虫初发期和成虫 盛发期 7;5
DB5305-T 31-2018 蛋黄果栽培技术规程 保山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4:56:20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