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 020 B30 保 DB5305 山 市 地 方 标 准 DB 5305/ T10—2019 替代 DG5305/T10-2015 云麦 53 号栽培技术规程 2019 - 11 - 01 实施 2019 - 10 - 30 发布 保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5305/ T10—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保山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兆才、戈芹英、何学芹、余正美。 本标准替代DG5305/T10-2015。 I DB5305/ T10—2019 云麦 53 号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保山云麦53小麦生产的耕作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技 术要求。本规程适用于云南省小麦生产地区。在气候正常年份,按本规程实施,云麦53可实现公顷产量 6750公斤-7500公斤(每亩450公斤-500公斤)。 本标准适用于云南小麦生产地区的小麦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田麦 指小麦生育期中,具有灌溉条件,可以根据小麦生长发育需求及时进行灌溉的麦田。 3.2 大田用种 指种子纯度≥99%,发芽率≥85%,含水量≤13%的农作物种子。本规范专指大田用小麦种子。 4 播前准备 4.1 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应符合 GB4404.1 二级以上规定指标。 4.2 种子处理 用杀虫剂、杀菌剂及生长调节物质作种子的包衣,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未包衣的种子, 应采用药剂拌种。在锈病发生较重的地块,用立克秀按 10 千克种子 5 毫升兑适量水拌种;地下害虫发 生较重的地块,选用 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 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 0.2%拌种;病、虫混发地 块用以上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拌种。 4.3 4.3.1 播种阶段 播种量 1 DB5305/ TX—2019 2 做种子发芽试验,计算出种子发芽率,按 667m 基本苗 16-20 万苗的量计算播种量。 2 播种量(Kg/667m )= 4.3.2 亩计划基本苗 × 千粒重 发芽率(%)×1000 ×出苗率 ×1000 播期 适时播种。太早,容易遇到倒春寒危害;太晚,后期易遇高温,以及影响下一茬作物的播期。播种 期一般选在 10 月 25 日至 11 月 5 日。 4.3.3 播种质量 采用行播,播量要精确,播深 2-3 厘米,行距 23-26 厘米,播后要覆土,做到下籽要均匀,不重不 漏,行距一致,深浅一致,地头地边播种整齐。 4.4 地块处理 4.4.1 去茬除草 前茬如果是水稻,水稻黄熟后及时开沟排水,收获后及时深翻晾晒,并去除田埂上的杂草。如果是 其他旱地作物,在前作收获后及时深耕,去除田间和地埂上的杂草。 4.4.2 a) b) 5 整地质量 要深耕、深松土壤,耕深应达到 24 厘米以上,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促进小麦根系发育; 要精细耕地做畦,三沟配套,应使墒沟高于中沟,中沟高于围沟,达到雨停沟干,墒不积水的 标准。 施肥 施肥原则:注重基肥和种肥,看苗追肥。 a) b) c) d) e) 6 2 基肥:施肥结合深耕,每 667m 施农家肥 2000-3000Kg 左右,普通过磷酸钙 50 公斤,硫酸钾 10 公斤。 施用种肥。播种时每亩施 8-10 公斤尿素于播种沟内。 灌分蘖水后,及时施肥,促进麦苗分蘖,增加分蘖数。看苗长势施肥,苗稀少、弱,则多施, 苗浓绿、粗壮则少施。每 667m2 施尿素 10-15Kg 左右。 拔节肥:结合灌拔节水,每 667m2 施尿素 15-20Kg 左右。 叶面喷肥:麦穗开花后及时叶面喷施尿素,促进小麦的灌浆,保证小麦籽粒饱满。用 1Kg 尿素 和磷酸二氢钾等兑水 100L,在早晨或傍晚喷施。 及时灌水 灌水原则:大水灌入,淹近墒面,表潮里湿,速灌速排。 a) 分别灌:出苗水、分蘖水、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采用漫灌的方式,当墒面潮湿后; b) 及时排水:播种后,及时灌水,促进种子萌发,保证基本苗;分蘖数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 素,因此及时灌分蘖水,促进分蘖的萌发和培育强壮的分蘖;拔节期至孕穗期的土壤水分状况 2 DB5305/ T10—2019 对穗粒数有较大影响 ,此期土壤干旱使穗粒数显著下降,要及时灌拔节水和孕穗水;抽穗至乳 熟期是小麦千粒重的水分敏感期,需及时灌灌浆水。 7 病虫害防治 防治病虫害时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 7.1 蚜虫防治 7.1.1 栽培管理防治: 应采取“挑治苗蚜、主治穗蚜”的策略。在适期冬灌和早春划锄镇压,减少冬春季麦蚜的繁殖基数; 培育种类繁多的天敌;采用黄色粘稠物诱捕雌性蚜虫; 7.1.2 药剂防治: 当百株穗蚜达 500 头或益害比 1:150 以上时,每亩可用 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10~15 克,或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 克,或 40%毒死蜱乳油 50~75 毫升,或 3%啶虫咪 20 毫升,或 4.5%高效氯氰菊酯 40 毫升,加水 50 公斤均匀喷雾,也可用机动弥雾机低容量(亩用水量 15 公斤)喷防。 7.2 条锈病防治 7.2.1 栽培管理防治方法: 在秋苗容易发生条锈的地区,适当晚播,减轻秋苗病情。施用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 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的抗病力。铲草沤肥或伏耕保墒,在播麦前,消灭田间、路边、沟 边的自生麦苗,可大量减少越夏菌源。 7.2.2 药剂防治 2 每 667m 可用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80~100 克,或 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 40~60 克, 或志信星 25~32 克,或 25%丙环唑乳油 30~35 克,或 30%戊唑醇悬浮剂 10~15 毫升,加水 50 公斤喷 雾防治,间隔 7~10 天再喷药一次。 7.3 一喷多防 小麦后期若同时发生锈病、白粉病和蚜虫为害时,可选用粉锈宁、抗蚜威、磷酸二氢钾等药剂混合 喷施,一喷多防。 8 适时收获 8.1 8.1.1 适时收获,不宜过晚。 人工收割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 8.1.2 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的适宜收获期为完熟初期,此时茎叶全部变黄、茎秆还有一定弹性,籽粒 呈现品种固有色泽,含水量降至 18%以下.收获前去杂去劣。做到单收、单贮,严防机械混杂和混收混 放。 8.2 收获后及时晾晒。 3 DB5305/ TX—2019 8.2.1 采用干燥、趁热密闭贮藏方法和“三低(低温、低氧、低氧化铝剂量)”的综合技术贮藏。 8.2.2 入仓小麦籽粒含水量≤ 1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DB5305-T 10-2019 云麦53号栽培技术规程 保山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4:36:48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