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标准网
ICS DB4117 驻 马 店 市 地 方 标 准 DB 4117/T 222—2019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 2019 - 06 - 15 发布 驻马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 06 - 30 实施 发 布 DB4117/T 222—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提出制订。 本标准由驻马店市标准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银初,班新河,史红鸽,李九英,,贺建峰。 I DB4117/T 222—2019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平菇生产的术语定义、栽培环境、栽培季节、栽培品种、菌种制备、培养料配方、栽 培料处理、出菇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本标准适用于驻马店平菇早秋、冬季种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NY 5358-2007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GB/T 5483 石膏 NY/T 119 麦麸 GB 9687 食用菌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2375-2013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 5095-2006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496-2010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DB45/T 503-2008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平菇 平菇(学名:Pleurotus ostreatus),又名侧耳、糙皮侧耳、蚝菇、黑牡丹菇,台湾又称秀珍菇。 在生物分类学中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3.2 培养基 具有适宜的理化性质,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基质。 3.3 培养料 为食用菌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的物质。如木屑、棉籽壳、麦麸等。 1 DB4117/T 222—2019 3.4 袋式栽培 采用专用塑料袋为栽培容器的一种生产方式。 3.5 消毒 杀死物品中或表面的病原微生物,一般只能杀死营养体。通常用化学的方法来达到消毒的目的。 3.6 灭菌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一切微生物的方法。 4 栽培环境条件及栽培基质选择 4.1 栽培环境 符合NY 5358-2007 规定的要求。栽培场地要求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近水源、背风向阳、卫生条 件良好的环境。禁止与畜禽养殖场、化工厂、污水沟、煤矿等靠近,避免对平菇生产造成污染。 4.2 菇房 根据相应的栽培模式,菇房的总体结构应有利于平菇的科学栽培管理。积极推广设施栽培,如:日 光温室、塑料大棚等。 4.2.1 日光温室 由采光和保温维护结构组成,以塑料薄膜为透明覆盖材料,主要依靠获取和蓄积太阳辐射能进行平 菇生产的单栋温室;宽度8m~9m,脊高2.8m~3.3m,长度30m~60m。 4.2.2 塑料大棚 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的圆拱形棚,其骨架常用竹、木或复合材料制成,顶高2.0m~2.5m,宽度7m~9m, 长度30m~60m。 4.3 栽培原料要求 栽培原料、化学添加剂种类和用量、用水质量及基质处理方法,应符合NY 5099 的规定要求。 4.3.1 玉米芯 必须选用干燥、无霉变的玉米芯,使用前将玉米芯粉碎成1cm~1.5cm大小的颗粒。 4.3.2 棉籽壳 选用新鲜、干燥的棉籽壳,要求颗粒松散,色泽正常,无霉烂、无虫害、无结团、无异味、无混杂 物。 4.3.3 麦麸、石膏、尿素、磷肥 应符合NY 5099 、GB/T 5483和NY/T 119的规定要求。选择色泽正常,无霉烂、无虫害、无结块、 无异味、无混杂物的原料。 4.3.4 杀菌剂及营养剂 按各生产配方制定的标准。 2 DB4117/T 222—2019 5 栽培季节 5.1 早秋种植 5月上旬繁育母种,5月底~6月中旬繁育原种,6月中旬~7月底繁育栽培种,7月上旬~9月上、中 旬均可连续种植,8月初~10月初均可连续采收,8月中、下旬~10月中、下旬均是产菇高峰期,全生长 期100天左右,主要供应早秋市场。 5.2 冬季种植 7月中、下旬繁育母种,8月上旬~10月上旬繁育原种,8月底、9月上旬~11月底繁育栽培种,10 月初~12月中、下旬均可连续种植,10月底~第二年的4月底均可连续采收,11月上旬~第二年2月中、 下旬均是产量高峰期,全生育期150天左右,主要供应冬秋和第二年的早春市场。 6 栽培品种 6.1 早秋种植品种 选择菌丝洁白、生长旺盛,出菇早、适温广、转茬快、生物学效率高(150%以上)、抗病性好的中 高温品种(出菇温度18℃~28℃),如平菇99、驻研2号、灰美。 6.2 冬季种植品种 选择菌丝洁白、生长旺盛,出菇整齐、适温较广、转茬快、生物学转化率高(150%以上)、抗病性 好、较耐CO2的中低温品种(出菇温度5℃~20℃),如650、驻研1号、灰美等。 7 菌种制备 根据当地不同生产季节,按照NY/T 528-2010规定的要求,生产一级(母种)、二级(原种)、三 级(栽培种)菌种。 7.1 母种制备 采用普通PDA培养基+麦汁做培养基,温度在22℃~25℃培养6~8天。 7.2 原种制备 7.2.1 麦粒原种 煮熟的麦粒+1%石膏粉。 7.2.2 棉籽壳原种 93%棉籽壳+1%石膏粉+1%石灰,也可加入加入5%的麦麸。 7.3 栽培种制备 93%棉籽壳+1%石膏粉+1%石灰,也可加入加入5%的麦麸、适量的微肥。 8 栽培料配方 3 DB4117/T 222—2019 8.1 棉籽壳做主料 8.1.1 配方 1 97%棉籽壳、2.5%~3%石灰、0.1%(二氯异氰尿酸钠)克霉灵。 8.1.2 配方 2 94%棉籽壳、0.5%尿素、2%磷肥、1%石膏粉、2.5%~3%石灰、0.1%克霉灵,。 8.2 玉米芯做主料 8.2.1 配方 1 94%玉米芯、1.5%尿素、2%磷肥、2.5%~3%石灰、0.1%克霉灵,也可加入10%的麦麸、适量的微肥(如: 菇大壮等)。 8.2.2 配方 2 70%玉米芯、25%棉籽壳、0.5%尿素、2%磷肥、2.5%~3%石灰、0.1%(二氯异氰尿酸钠)克霉灵,也 可加入加入10%的麦麸。 9 栽培场地消毒 栽培场地的消毒要采用石灰消毒法+化学消毒法(或高温消毒法)。 9.1 石灰消毒法 待早秋或冬季种植的平菇采收结束后,首先将种植棚上面塑料布和覆盖物去掉,通过春、夏两季风 吹雨淋和太阳暴晒对种植场所消毒;其次在种植早秋、冬季平菇前,将种植场所普撒一层约0.3㎝的生 石灰。 9.2 化学消毒法 在种植早秋、冬季平菇前,将种植场所密封后喷洒场地消毒剂(300倍~500倍食用菌专用场地消毒 剂,也可用300倍~500倍万菌消)+杀虫剂(800倍敌敌畏或杀灭菊酯),进行杀菌、杀虫消毒。 9.3 高温消毒法 种植前,将种植场所密封后利用太阳能和其它人工加温方法,使种植场所温度达到55℃~60℃,持 续2天,然后将温度降到50℃~52℃持续3天即可。 10 培养料处理 10.1 发酵料栽培 发酵料栽培既可用于早秋栽培也可用于冬季栽培。 10.1.1 预湿拌料 第一天将棉籽壳或玉米芯加水拌匀,添加2%的石灰(注意:剩余白灰在每次翻料时,根据发酵料情 况加入),玉米芯预湿后颜色由白转成淡黄色,并使含水量在70%左右,手握拌好的料,手指缝有水滴 出。 10.1.2 建堆发酵 4 DB4117/T 222—2019 预湿后的栽培原料经过一天的堆置,已基本吸透水分,添加尿素、过磷酸钙、麸皮等混合均匀,并 调节含水量至65%左右为宜,堆成高度0.6m~0.8m,宽度不低于2m的梯形堆;堆好后,在堆上用直径5cm~ 8cm的木棒在堆顶部垂直向下打密集的透气孔(注意:透气孔一定要打密、打深、打透),间距30cm~ 40cm左右;随后在料堆中插入长柄温度计,有条件的可用草毡、麻包、编织袋等覆盖物盖好料堆,阴雨 天气要加盖塑料布做好防雨准备,严防雨水进入料内。 10.1.3 翻堆 堆建好后,在气温20℃左右条件下1~2天后料温可达60℃以上,此时进行翻堆,翻堆时应注意上、 下、内、外翻匀,即:先将表层干燥冷却区翻下,抖松做新堆底,再将放线菌活跃的中间层翻到一边, 将底层的厌氧发酵区翻叠到新堆底上,成为新的中间最适发酵层,最后将原来翻到一边的中间层堆料放 在堆外,成为新堆的表层,每次翻堆都按此顺序更替,当料面长满白色放线菌、培养料呈浅褐色,且料 无酸、臭味时,即发酵完成。 10.2 熟料栽培 选料新鲜、无霉变,粗细要均匀,剔除杂质。将原料按比例放在一起混拌均匀,然后加水搅拌,含 水量控制在60%,用手攥团指缝中稍见水渍,但水不流出。然后装袋。灭菌可采用高压灭菌法,121℃稳 压后保持2~3小时;常压灭菌法,100℃蒸汽蒸透后保持10~15小时。冷却室后接种,接种室每立方米 用15g二氯异氰尿酸钠熏蒸,有条件的可以用紫外线灯管杀菌。人员和器械用75%酒精和0.1%高锰酸钾消 毒。消毒后待料温低于30℃后开始接种。 11 栽培方法 11.1 播种量 发酵料接种量以20%~25%左右为宜,原则上不低于15%;熟料接种量以3%~5%为宜。 11.2 发酵料袋式栽培 选用折径宽26cm、长50cm~55cm、厚0.015mm的低压聚乙烯料筒,按照四层菌种三层料或则三层菌 种二层料的方式装袋,然后用直径1.5cm的带尖木棒在料袋两端各刺一个透气孔。 11.3 熟料袋式栽培 选用折径宽21~24cm、长45cm、厚0.003cm的低压聚乙烯料筒,两头或单头扎口。灭菌冷却后在无菌 条件下进行接种。 12 发菌管理 12.1 场地消毒杀虫 一是在进袋前2天按照500g/300㎡用食用菌专用场地消毒剂喷晒密闭消毒24小时;二是在进袋前一 天对发菌场地撒一薄层石灰消毒。 12.2 温度管理 5 DB4117/T 222—2019 接种后保持袋温18℃~25℃,高温不超过28℃,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接种后2天菌丝开始吃料,3~ 7天左右,菌丝快速生长蔓延,同时产生大量生物热。栽培袋温度超过28℃时要及时翻堆降温,注意避 免出现高温“烧菌”现象。 12.3 湿度管理 菌丝生长期间要求发菌场地空气湿度低于70%。 12.4 通风管理 菌丝生长期间要求发菌场地空气通畅,不得有异味。 12.5 光线管理 菌丝生长期间要求发菌场地光线越暗越好,光线越暗菌丝生长粗壮且白。 13 出菇管理 13.1 温度管理 13.1.1 早秋栽培

pdf文档 DB4117-T222-2019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 驻马店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117-T222-2019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 驻马店市 第 1 页 DB4117-T222-2019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 驻马店市 第 2 页 DB4117-T222-2019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 驻马店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1 04:51:3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